
作为山情水意古府游学活动的最后一站,石钟山总有着说不完的神秘,它压轴似的,却不完全是压轴,于凌云来说,它只是古二十八景之一,它囊括不了凌云,却能让凌云窥一豹而知全身——同样是神秘,同样是秀气,同样是小巧玲珑,同样是令人回味无穷。于气息,它来自远古,也来自当下。千百年前,当我们的祖先举起石头在它身上叩响第一声起,它便拥有了这个名字,而且口口相传直到今天。
石钟山位于凌云城西,西秀村北侧。在凌云古二十八景里,它排列第十六,名曰“西山石钟”。
石钟山名为山,实为堡。小山堡。史书有载:“数百块岩石连叠而成,奇巧秀丽。嶙峋岩石中,大多中空而多窍,其中有一石壁,高丈余,宽五尺许,以石击之,声响如洪钟,震得山鸣谷应,兽窜禽飞,声传全城,悠扬动听。”
石钟山我曾去过数次,却数次寻不到其踪。不是找不到石钟山,而是找不到以石击之,声响如洪钟的效果。我曾以为,石钟山声如洪钟只是传说。
李姐姐拉起队伍开往石钟山,我懒洋洋的,心里没有太多期待。我以为,这次也会像我以前无数次一样,石头叩击在岩壁上,只会发出“卟卟卟”沉闷声。
一路前行。林立的楼房把我记忆中的小路掩埋了。山脚是楼房。密密麻麻;山上是荒草,莽莽茂茂。满眼是现代人的活动轨迹和处世心理——遗忘与被遗忘,争夺与被争夺。又一路往左。扒开草丛,凭着记忆,从玉米地坎跃下。跃下。终于,一条不甚清晰的路的痕迹在我们眼前蜿蜒而来。
尽管懒洋洋,尽管心里没有期待。看到其他人猴一般攀援着岩崖,脚底还是按捺不住紧紧跟随。
凌云的山,我爬过的,只是有数。有数中的山却不乏名山。五指山、迎晖山、后龙山、九堰山、岑王老山……多是险峻高大。与之相比,石钟山可谓小巧玲珑。
“轰——”
“轰——轰——”
“轰——轰——轰——”
一声,二声,三声。声音洪亮绵长婉转。抬头,虎虎从高高的岩石背露出半个头,向我们自豪地举起一块石头,微笑。
他找到了。一个小屁孩,他找到了石钟敲击处!
原来在此啊!最险最高的岩壁,以石击之,声响如洪钟。史书所载,原来不是传说。
岩壁陡峭难以下脚。小心翼翼地用手抓紧石隙,脚尖勾紧石缝,眼巴巴望着虎虎,却再腾不出手来试。又有人敲响石钟“轰——轰——轰——”仍然声音洪亮绵长婉转。
耐心等待他们下来,然后攀爬到他们原来站立的地方,拿起他们刚才敲击用的石头,往岩壁上轻叩。岩壁坚硬如钢,灰亮的岩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
“轰——轰——轰——”
没有别人敲击的洪亮,却也绵长婉转。
用力些。他们说。我举起石块,比刚才稍加用力。仍然不如别人敲击的洪亮。其实不是我没力气,而是,我不舍。
这岩壁,历经千百年的撞击敲叩,它应该没有我想像中易碎。可我,就是不舍。
站立岩上,举目四望。凌云城就在眼底。北面,五指山巍巍;南面,迎晖山延绵;东面,后龙山挺立。凌云城置于群山中,像婴孩,偎在母亲怀抱里。安详,宁静。
(有发现美的眼睛,无处不是风景。)
我们轮换着,敲了一会儿石钟,看了一会儿凌云城。于岩石平坦处坐坐,听山风,晒春阳。又看了一会儿恣意生长的龙骨花,发了一会儿呆。待身上的汗水慢慢退去,起身,沿来时的路往下小心翼翼攀爬。
关于石钟山,在凌云民间还流传一个西村五姐的故事。说是明末清初,被土司欺压得忍无可忍的老百姓,奋起反抗,一群人手拿锄头斧头,来到西秀堡土司坟场,把坟前的石人石马敲打得七零八落。土司衙差赶来,与老百姓恶战。危难之时,从石钟山上飞来一仙女,施法打败了衙差。那仙女就是西村五姐。
关于这故事还有许多情节细节。在此就不一一铺展开来。于心底,我是不怎么喜欢这故事的。莫名不喜欢,找不到理由。